上周跑产区,发现很多原本贴牌为主的厂家都想做自己的品牌,目的很淳朴:“能把产品卖贵两毛钱,我晚上做梦都会笑。”但一谈起怎样去做品牌,又皱眉:“利润这么薄,哪有那么多钱砸?”在这些厂家老板的惯性思维中,有这样一种矛盾,做品牌是想赚更多的钱进腰包,但做品牌却又跟大把掏钱砸出来划等号。因此,很难迈开走向品牌的步子,或者迈开了也是走三步退两步。
个人认为,在基础工作还没做扎实的前提下用钱去砸品牌,是一种投机取巧的懒人做法,并且,注定血本无归。有陶瓷厂老板跟我说,看佛山哪个品牌,在机场又投了广告了,在高铁站又投了广告,在哪里哪里又投广告了……这里看到的“品牌打法”,都是表面的,每个品牌选择宣传渠道自有其目的,在这些地方砸钱并不是做品牌的核心。其实,现在真正务实想做品牌的厂家,更应该去关注,一些做得成功的品牌在你看不见的地方怎样去下功夫。
陶瓷产业本是实业,在一些实实在在的地方发力,才有未来。而且,现在很多实实在在的地方,还存在很多问题,大家都发现了,却没人去解决。这时候在行业如果奔跑出一匹有生命力的黑马,必定是解决了实在问题的企业。
什么是实在的问题?
现在大家都想做产品创新,除了花色、纹理之外,形状上也做革命。去年博洛尼亚展上异型砖就被关注,今年异型砖依旧抢眼。但是,在市场上,这一类的砖并不好推,还是属于叫好不叫座的那一类。有厂家跟我们说过,去年看博洛尼亚展的趋势,回来之后,就开发做六边形、灯笼砖。产品做出来之后,经销商很喜欢(新产品=高利润),设计师很喜欢(撇开其他不谈,设计出来的效果确实不错),业主也喜欢(漂亮啊),但铺贴工不干了。原本用正常形状的砖,一个小时能铺8平方米,用异型砖,一个小时只能铺3平方米了,要么业主加钱,要么换砖。最后,业主向铺贴工妥协,换成常规的四边形瓷砖。
因为品牌的最后一环没办法打通,这一类本来很受欢迎的产品一直以来只能作为小众中的小众,配套中的配套存在。
若某个厂家能够给这类产品的铺贴想到简易办法,打通最后一环,肯定能够给这类产品拓展市场空间。这,就是解决实在问题了。当然,找创新的办法比砸钱做推广难很多,所以,大多数人面对这种难以攻克的堡垒,都选择说“不可能”、“没意义”,然后绕道而行。这也就注定了大多数企业在行情不好的时候,只能路越走越窄。
刚刚说的,是一个行业难题。而更多的陶瓷厂家,自身还存在很多实际问题可以去解决,这些厂家甚至连一些非常初级的“品牌升级”鸿沟都还没有逾越,换句话说,提升空间非常大。
在一个新产区,我去看过一个巨大的展厅。具体面积估算不了,但逛起来很费力。不是因为大,而是因为大而不当。展厅整体设计风格非常混搭,这点也罢了,最基础的产品摆放都一塌糊涂,产品花色非常多,本应是一个系列的产品,分布在展厅各个角落,想看一个系列的产品,跟玩连连看一样考眼力。走进去,眼睛没有一个焦点;逛一圈,眼花缭乱却一款产品都没记住。
厂家做个大展厅,本是想展示品牌形象。但整个展厅如一个邋遢又笨拙的巨人,面积再大,品牌也只能停留在低价那一端。
在跑过的产区,我们也去厂家的展厅“暗访”过。展厅接待的人,极少有经过培训的一套话术,基本是自由发挥。走进展厅,有的没人理睬,有的一上来就问你是批发还是工程,需要多少量?然后就开始报价哪款多少钱。一看好像兴趣不大,就自己跑开了。厂家老板也非常头疼:我们的销售团队太弱。
其实,不管是展厅还是团队,行业都有很多可以学习的模板在那里了。现在连展厅形象和看得见都团队风采都打造不好的厂家,只能说,是老板太懒。
还有一些厂家,产品真的做得非常差。提到这个问题的时候,回应的理由是“价格卖得这么低,把产品做好,会死的。”其实,不是没办法,只是没好好去想办法。在临沂,我们也跟一个厂家提出了,“先高举一个不走量品牌,提升知名度”办法。好好琢磨,应该还有更多方法。
“越是艰难迷茫,越要勇敢坚强”这是鼓励人走出困境的心灵鸡汤。陶瓷行业的人,从来都不缺勇敢坚强。越是艰难的时候,大家越是需要冷静下来,想明白自己的定位,看清行业和自身实际存在的问题,扎扎实实解决掉。人家砸广告你也砸广告,人家电商你也电商,结果一定是,人家品牌做大做强了,你的没了。